evo视讯真人-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admin
2025-10-25
23
初秋的北京,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篮球馆里,蒋叶非刚刚结束一场青年队教学比赛的执裁工作,他脱下裁判服,额角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着微光,那双看过无数赛场风云的眼睛里,依然保持着十二年前第一次站上国际赛场时的专注与热忱。
“那是2012年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,我25岁,是那届赛事最年轻的裁判之一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,“当我穿上印有国际篮联标志的裁判服走进球场,听到不同国家的国歌奏响,突然意识到这不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——我的每个判罚都代表着中国裁判的形象。”
那场日本对伊朗的小组赛至今历历在目,第二节还剩3分22秒,日本队快攻上篮,伊朗队员的防守动作在电光石火间完成。“吹罚犯规的哨音刚落,伊朗队教练立刻站起身激烈抗议,整个球馆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。”蒋叶非说,那一刻他感到后背瞬间被汗水浸透,但他依然保持着裁判应有的沉着,用手势清晰解释判罚依据,最终说服了教练组。
“国际赛场的压力远超想象,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不同国家的裁判理念,这些都是国内比赛从未遇到的挑战。”他特别提到,那次赛事中,一位卡塔尔老裁判的话让他受益至今:“优秀的裁判不是不犯错误,而是懂得如何从错误中学习,让每个判罚都成为成长的阶梯。”
成长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,2014年仁川亚运会男篮半决赛,一次关键的界外球判罚让蒋叶非陷入职业生涯最大的质疑声浪中。

“那是比赛最后1.4秒,双方战平。”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,“球碰到球员的指尖后出界,我在瞬间做出判断,赛后回看,那个球确实有不同解读角度。”尽管裁判组的最终报告支持了他的判罚,但网络上的批评仍如潮水般涌来。
“那段时间很难熬,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职业。”蒋叶非坦言,整整两个月,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研究类似的边界案例,甚至专门请教了运动生物力学专家,深入理解球体触碰到人体不同部位后的运动轨迹变化。
“正是这些挫折让我明白,裁判工作不仅是吹罚比赛,更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。”他说,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赛前准备三小时、赛后复盘两小时的习惯,这个习惯保持至今。
2019年篮球世界杯在中国举办,蒋叶非作为中国裁判组的核心成员参与执裁,与十二年前那个青涩的年轻裁判不同,此时的他已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响哨,在视频回放中心从容分析复杂场面,与各国裁判流畅交流执裁理念。

“特别让我自豪的是,在中国队与波兰队那场胶着的比赛中,我准确判罚了一次关键的走违例。”他回忆,那个判罚发生在第四节决胜时刻,通过精准的站位观察和果断的判罚,确保了比赛的公平进行。“赛后,国际篮联裁判监督在总结会上特别提到,这个判罚体现了亚洲裁判的最高水准。”
37岁的蒋叶非已成为中国篮球裁判的中坚力量,除了继续执裁CBA等重要赛事,他还肩负起培养年轻裁判的责任,在他的指导下,多名“90后”裁判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。
“我常对年轻裁判说,不要害怕犯错,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汲取养分。”他分享了一个故事:去年全国青年联赛中,他的一名弟子在关键时刻漏判了一个犯规,导致比赛结果受到影响。“赛后他非常沮丧,我告诉他,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,恰恰来自那些有争议的判罚。”
在蒋叶非看来,现代篮球裁判需要具备的素质已远超从前。“除了精通规则,我们还要理解不同国家的篮球文化,掌握视频回放技术,甚至要学习运动心理学,每次执裁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。”
谈及未来,蒋叶非的目光中充满期待:“明年在菲律宾举办的亚洲杯,我将作为裁判长参与工作,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。”他计划在赛事期间组织亚洲各国裁判交流研讨会,分享中国篮球裁判这些年的成长经验。
“从25岁到37岁,我从一个在国际赛场上忐忑不安的年轻裁判,成长为能够指导他人的‘老裁判’,这一路走来,最深的体会就是——裁判的成长与球员一样,都需要经历挫折的磨砺。”蒋叶非说,每一次有争议的判罚,每一次赛后的复盘,每一次与新老裁判的交流,都让他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。
夜幕降临,蒋叶非收拾好裁判服,准备前往下一个训练场地,窗外,北京的灯火次第亮起,照亮着他前行的路,对于蒋叶非而言,裁判生涯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比赛,每个哨音都是新的开始,每次执裁都在书写中国篮球裁判新的篇章。

评论